针灸是中医上的一种治病手法,那么针灸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呢?相信很多朋友都不了解,今天不如就让小编带你一起来了解下吧。
针灸可治疗的6大类疾病
1.男性疾病
前列腺炎、前列腺增生等,其中前列腺炎症状表现为尿分叉、尿等待、尿频等。如果辩证准确、选取的针灸穴位,深浅刺激合适,也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。
2.妇科疾病
月经紊乱、乳腺增生、痛经、更年期综合症等。另可用于辅助治疗卵巢早衰、子宫肌瘤、不孕。其中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,一般来说,原发性痛经用针灸治疗效果较好。
那么如何判断痛经的类型呢?原发性痛经指原先没有疼痛症状,而是因某种特殊原因,如生气、受寒等外部条件诱发,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,针灸往往比服药见效更快。而继发性痛经指的是由某种疾病引发的痛经,如子宫内膜异位症,需着重治疗原发疾病。
3.神经系统疾病
带状疱疹、头痛、偏头痛、三叉神经痛、面神经麻痹(早期3-6个月之内者);面肌痉挛;中风后遗症(恢复期);失眠(不伴抑郁者效果佳);遗尿;肋间神经痛等。以带状疱疹为例,西医认为带状疱疹为病毒感染导致的神经性损伤,中医认为疱疹属火热邪毒,可通过拔罐、刺络、放血配合治疗,效果甚佳。
但疱疹的治疗要及时,否则会出现后遗症,其后遗症表现有的以疼痛为主,有的则以皮神经麻木、瘙痒为主。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神经的损伤可逆性较差,因此此类疾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。
4.骨关节疾病
颈椎病;腰椎间盘突出症;落枕;肩周炎;网球肘;急性腰扭伤;膝骨关节炎;踝关节扭伤等。从治疗机制上来说镇痛是针灸的第一大治疗作用,因此对骨关节病相关的一些疼痛治疗,针灸的效果比较显著。
5.内分泌疾病
甲状腺功能亢进、糖尿病、肥胖症;慢性疲劳综合症;痤疮、黄褐斑等。其中,甲亢、甲低或甲状腺结节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等多使用针灸作为辅助治疗方法。
6.呼吸系统疾病
慢性支气管哮喘;咽炎;感冒;咳嗽;急性扁桃腺炎等。
如慢性支气管哮喘,其表现为爬楼或跑步后出现气短,这种病症运用针灸、拔罐、放血配合治疗后,患者会感到日常活动后气短症状缓解,并且在遇到降温天气时,症状也不易反复或加重,再如咳嗽,很多人会出现感冒后咳嗽很长时间的情况,在这种情况下做针灸穴位治疗,配合拔罐会很快消除症状。
这些人不宜用针灸治病
1、白血病人群不适宜针刺等。
2、体质虚弱人群,刺激不宜过强,并尽量采用卧位。
3、过度劳累、饥饿、精神紧张人群,此类人群不宜立即针刺,需待其恢复后再治疗。
4、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,此类人群不宜针刺。尽量避开血管针刺,以防出血。
5、患者有皮肤之感染、溃疡、瘢痕部位,不过临床上针灸的消炎的效果非常好,因此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
6、进针时有触电感,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人群,此类人群治疗过程发现此症状应退针而不宜继续进针。
7、小儿囟门未闭合人群,头项部腧穴一般不宜用针刺。此外,因小儿不能合作,针刺时宜采用速针法,不宜留针。
8、眼区、胸背、肾区、项部,胃溃疡、肠粘连、肠梗阻患者,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,禁用直刺,防止误伤重要脏器。
9、凝血功能障碍人群,例如血友病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,由于这些人群的凝血时间比较长,或者是难以凝血,导致针口容易流血不止,所以凝血功能障碍人群也是不适宜实施针灸的。
10、糖尿病人群,由于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比较高,一旦形成伤口,即便是小小的针灸针眼,也不容易愈合,如果不注意处理针口或者控制饮食,还有可能引起伤口、针口的感染,所以糖尿病人去不宜实施针灸的。
11、孕妇、习惯性流产者,6个月以内者,小腹及腰骶部穴位禁针;6个月以上者,上腹部及某些针感强烈的穴位(如合谷、三阴交等)也应禁针。有习惯性流产史者慎用针刺。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,也不宜用针。